雪落花田时(续八)
那夜前来的车灯,竟是一辆小巧的电动面包车,车身上绘着花草图案,写着“移动种子图书馆”字样。从车上下来一位短发利落的女子,自我介绍叫方茹,是一名流动图书管理员。
“我一直在各个乡村社区间奔波,提供图书服务。”方茹的声音清脆如晨露,“但最近我在想,为什么只能分享书本的知识呢?植物、种子、自然的故事不也是重要的知识吗?”
她在网上看到了花田的故事,特别是那个种子交换角和共享日记簿的概念,萌生了创建“移动种子图书馆”的想法。她的车上不仅有书籍,还有各种种子、简易种植工具和小型展览设备。
“我想与花田合作,把你们的故事和种子带到更多地方去。”方茹眼中闪着热情的光。
这个提议让大家兴奋不已。王师傅立即对方茹的车产生了兴趣,研究如何为她的车辆加装太阳能板和小型灌溉系统,让她在路上也能培育一些示范性植物。陈星则提出可以开发一个APP,让方茹能够实时更新各个社区的种植情况和故事。
“这就像是花田长出了腿脚,能够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小凡比喻道。
于是,花田的第一个外延项目——“移动种子图书馆”正式启动。方茹的车被改造得更加功能齐全,她定期来访花田,补充种子和故事,然后将它们带到偏远的乡村和社区。
每次返回,方茹都会带来远方的新种子和故事。有的来自山区老人珍藏多年的传家宝种子,有的来自孩子们用零花钱购买的普通花种,每一份都附带着独特的故事。
一个春日的清晨,方茹带回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学校长希望花田能帮助他们创建一个校园花园,让孩子们接触自然,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那个学校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方茹解释道。
花田团队立即行动起来。小雨负责规划适合的植物种类,王师傅和陈星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自动灌溉系统,李奶奶和刘婶准备了一套适合孩子的种植工具和食谱,林晓和小凡创作了图文并茂的种植指南。
周末,一支小型车队驶向那个山村小学。令人感动的是,许多花田的常客和志愿者也自发加入,车队比预期扩大了一倍。
到达学校时,孩子们已经整齐地等在校门口,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期待。校长感激地告诉大家,孩子们听说要建自己的花园,兴奋得好几天没睡好觉。
建设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大人们负责重体力活,孩子们则帮忙传递工具、播种、浇水。当地村民也被吸引过来,有的提供帮助,有的贡献出自家的农家肥,有的拿出珍藏的种子。
短短两天时间,一片荒芜的空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花园。不仅有花卉,还有蔬菜和草药,每个班级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
最令人动容的时刻是告别时,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走到苏晴面前,递给她一包用旧报纸仔细包裹的种子。
“这是我奶奶生前留给我的,”小女孩说,“她说这是从她奶奶那里传下来的特殊豆种,现在我想让它也在你们的花田里生长。”
苏晴蹲下身,郑重地接过种子:“它会在花田里有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保证。”
回程的路上,大家虽然疲惫,但心满意足。这个项目开启了花田的另一个方向——社区外延和知识共享。
随后的几个月里,花田团队又帮助建立了三个社区花园和一个养老院的疗愈花园。每个项目都根据当地需求和条件量身定制,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而非简单地给予。
与此同时,花田本身也在变化。那个小女孩赠送的传家宝豆种已经发芽生长,展现出奇特的紫色藤蔓和豆荚。小雨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几乎绝迹的传统品种,营养价值很高。
刘婶尝试用这种豆子制作各种食品,最终开发出一款特别受欢迎的“传家宝豆糕”,成为花田的新特色。部分收入被汇给那所山村小学,作为他们的校园花园基金。
夏天来临之际,花田迎来了一个国际交流团——来自不同国家的社区园丁和环保主义者。他们听说花田的故事,特地组织起来参观学习。
交流团成员各有所长:有的擅长垂直种植,有的精通朴门永续设计,有的专注于传家宝种子的保存。他们在花田停留了一周,不仅学习了花田的经验,也分享了各自的专业知识。
那周成了国际知识交流的盛会。王师傅学会了一种简易的堆肥方法,小雨了解了几种国外的植物育种技巧,陈星接触到了最新的环保科技,甚至连刘婶也学会了几道异国食谱。
分别前,交流团成员每人都留下了一些自己国家特有的种子,并承诺回国后会在自己的社区实践从花田学到的东西。
“这就像是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花田网络。”送别时,苏晴感慨地说。
小凡调皮地接话:“是花田的‘互联网’——相互联结的花园网络。”
这句话点亮了陈星的想法。他立即开始筹划一个平台,让世界各地类似花田的项目能够相互联系、分享资源和经验。平台取名“世界花园网”,很快就有了第一批注册成员。
花田的秋季艺术展这次以“种子之旅”为主题,展示了从花田出发的种子如何在不同地方生根发芽的故事。展览包括照片、视频、实物和互动装置,visitors甚至可以与远方花园的主人视频通话。
展览期间,一个意外的访客带来了惊喜。一位中年女子声称是王师傅失散多年的表妹,通过花田的报道认出了他。重逢的场面感动了所有人,王师傅老泪纵横,说他在这个年纪还能找到亲人,全是花田的奇迹。
表妹决定留下帮忙,她擅长编织,很快就与李奶奶和南山村的手艺人打成一片。
深秋的一天,当苏晴在整理新一批日记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始显现。一些往年这个时候应该开花结果的植物却依然没有动静,而一些本该休眠的植物反而长出了新芽。
小雨召集大家开会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调整种植策略,适应气候变化。可能有些传统品种无法再在这里生长,但我们可以尝试培育更适合的新品种。”
花田开始了气候适应性项目,记录每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试验新的种植方法,分享研究成果。陈星开发了一个简易的气候监测系统,帮助收集数据。
年终总结时,花田的成就令人惊叹:帮助建立了五个社区花园,发起了国际花园网络,开展了气候适应性研究,还有无数个人的成长和转变。
但最让苏晴骄傲的不是这些成绩,而是花田始终保持的初心。尽管规模扩大了,项目增多了,但那份温暖、接纳和共享的精神依然如故。
平安夜,花田举办了一个温馨的聚会。大家交换了自己制作的礼物,分享了一年来的感悟。当轮到苏晴时,她拿出了一本新日记簿——第十一本。
“明年的第一天,我们将开始写这本新日记。”苏晴抚摸着空白的封面,“我不知道里面会记录什么故事,但我知道一定充满惊喜。”
聚会结束时,每个人都在新日记簿的第一页写下一句对未来的期待。王师傅写的是“希望学会更多新科技”,刘婶写的是“让种子食谱传到更多地方”,小凡写的是“用艺术连接更多人”,小雨写的是“发现植物的新秘密”...
当苏晴合上日记簿时,远处又传来了引擎声。这次是一辆自行车,骑车的年轻人背着背包,看上去风尘仆仆但眼神明亮。
年轻人刹车停稳,微笑着问:“请问这里是花田吗?我骑行了三个月,就为来看看这个地方。”
大家相视一笑,刘婶已经端出了一碗热汤:“欢迎来到花田,先喝点热的,再讲你的故事。”
苏晴抬头望向星空,然后在新日记簿的扉页上写下:
“花田永远开放,故事永远继续。每一次结束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的种子。
而我们,幸运地成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足够了,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