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新笔趣阁 >我靠搞钱系统日入百万 >雪落花田时(续七)
字体:     护眼 关灯

雪落花田时(续七)

  雪落花田时(续七)

  那远处的灯光渐近,竟是一小队人影,每人手中都提着一盏自制的小灯笼,在夜色中连成一条温暖的光链。领头的是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后跟着几个年轻人,他们抬着几个大箱子。

  “听说这里有片神奇的花田,我们是从南山手工艺村来的。”老者声音洪亮,带着山民特有的爽朗,“带了点我们的‘种子’,想来种在你们这儿。”

  箱子里不是植物种子,而是各式精美的手工艺品——竹编的花器、陶土的花盆、绣着花草纹样的布艺。老者解释说,他们村里世代相传的手艺如今面临失传,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不再愿意学习这些老手艺。

  “我们在网上看到了花田的故事,特别是那本共享日记簿,”一个年轻女孩补充道,“觉得这里或许能让我们的手艺‘生根发芽’。”

  这个意外的到访让花田又多了一个维度。王师傅对这些手工艺特别感兴趣,他年轻时也曾学过一些竹编技巧。那晚,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南山村的手艺人展示他们的技艺,花田的人们则分享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不在这里开设手工艺工作坊呢?”林晓提议道,“花田有这么多访客,正是展示传统手艺的好地方。”

  于是,花田迎来了又一个新项目——手工艺角。南山村的手艺人定期来访,教授竹编、陶艺、刺绣等课程,所用材料都来自自然或回收物品。李奶奶特别高兴,她的缝纫技巧终于有了更多传人。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手工艺品很快受到了欢迎。访客们不仅学习手艺,还愿意购买作品,所得收入帮助南山村的手工艺得以延续。一些年轻人甚至开始重返村庄,学习祖辈传下来的技艺。

  陈星为手工艺角开发了一个线上平台,让无法亲自来访的人也能远程学习和订购作品。平台的部分收入汇入花田基金,用于维护和发展。

  秋意渐浓,花田里的植物开始结籽。今年收获的种子被分装在小巧的手工布袋中,每袋都附有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可以看到这种植物的故事和种植建议。

  一个凉爽的早晨,花田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知名的生态学家,他在学术会议上听说了花田的故事,特地前来考察。

  “这不仅仅是一片花田,”考察后,生态学家感叹道,“这是一个完整的微型生态系统,更是人与自然、科技与传统和谐共处的典范。”

  他邀请苏晴和小雨参加即将举办的国际生态论坛,分享花田的故事。起初苏晴有些犹豫,觉得花田只是个小地方的小项目,不值得在国际场合分享。

  “但这就是花田最特别的地方啊,”小雨鼓励道,“它证明再小的土地也能产生巨大影响。”

  论坛上,花田的故事引起了轰动。许多人被这种社区驱动的生态模式所启发,纷纷表示想要在自己的地方尝试类似的项目。

  回来后,苏晴在日记簿上写道:“花田的种子真的飘向了远方。”

  最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外国访客的到来。他来自北欧,是一名环境设计师,在论坛上听了花田的故事后特地前来。他被花田的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所吸引,与王师傅和陈星一聊就是好几天。

  “你们解决了许多我们在城市环境中试图解决的问题,”环境设计师说,“但用的是最简单自然的方法。”

  他邀请花田团队参与一个国际生态设计项目,将花田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公园设计中。

  与此同时,小凡和林晓开始筹划花田的第一个艺术展,展示所有与花田相关的艺术作品——绘画、摄影、手工艺品,甚至是以花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展览不在别处,就在花田本身,利用自然环境和故事馆作为展示空间。

  开幕那天,访客们沿着特定路线漫步花田,在每个点位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同时扫描二维码聆听创作者的故事。有的作品是专业艺术家创作的,有的则出自普通访客之手。

  “这就像一场大型的沉浸式艺术体验,”一位艺术评论家在参观后写道,“艺术不再是隔离在白色展墙后的物体,而是与生活、自然和社区融为一体。”

  随着花田名声外传,来访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开始担心花田会失去原有的宁静。经过讨论,决定实施预约制,控制每日访客数量,同时培训志愿者作为向导,确保每位访客都能有深入的体验。

  一个冬日的傍晚,花田来了位沉默的访客。他在园内慢慢行走,在每个点位都停留很久,最后在故事馆里待了一整下午。当闭馆时间到了,苏晴前去提醒时,发现他正对着那本少年遗留的素描本默默流泪。

  “我失去了我的女儿,”男子最终开口,“癌症。她最后的日子最喜欢看花田的故事,说这里是她想象中的天堂。”

  男子是一名建筑师,他决定留在花田一段时间,设计一个宁静的冥想花园,专门为那些需要慰藉的人。

  冥想花园建在花田最安静的角落,利用地形和植物营造出一个隔绝喧嚣的空间。花园中心是一个简单的水景,水滴落入石碗的声音帮助人们静心。四周种植着散发舒缓香气的植物。

  花园开放那天,没有举办任何庆典,只是静静地迎接那些需要它的人。令人惊讶的是,花园中的植物长势特别良好,尤其是那些具有安抚效果的香草植物。

  “也许植物真的能感知人的情绪。”小雨在观察后得出这个结论。

  年终,花田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感谢一年来所有为花田付出的人。仪式上,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这一年的收获。

  王师傅说学会了接受新科技,刘婶说她的食谱传到了国外,李奶奶的手工艺班有了二十个固定学员,小凡和林晓的作品被艺术馆收藏,小雨的月光草研究发表了论文,李哲的玫瑰课程帮助了许多失去亲人的人,陈星的项目获得了创新奖,杨女士的设计得到了国际认可...

  当轮到苏晴时,她只是微笑着说:“我学会了放手,相信花田有自己的生命。”

  仪式最后,大家惊喜地发现,那株“忆笑”玫瑰在冬日里竟然意外地开出了一朵花。在凛冽的空气中,那朵粉色的玫瑰显得格外坚韧和美丽。

  “它在纪念这个特别的年份。”李哲轻声说。

  夜深人静时,苏晴独自坐在石桌旁,翻看着这一年的日记簿。里面充满了故事、绘画、照片和各种各样的记忆碎片。她发现不知不觉间,日记簿已经积累了十本之多。

  在最新的一本末尾,她写道:

  “年初时,我担心花田变得太出名会失去本质。现在明白,花田的本质不在它的宁静,而在它的包容。不在它的规模,而在它的深度。不在它的过去,而在它不断创造的现在。

  花田像一条河流,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入,不断改变形态,但始终保持流动的本质。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河流中的一滴水,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向前流淌。”

  合上日记簿,她看到远处又有灯光闪烁,这次明显是车灯的光芒,似乎有什么人正趁着夜色前来。

  但她不再好奇是谁或为什么而来。她只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花田又会迎来新的故事。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