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六)
那沿着小径走来的人影渐近,月光下显出一个年轻人的轮廓。他手中捧着的不是种子,而是一个方形的盒子,脸上带着犹豫和期待交织的神情。
“请问...”年轻人走近石桌,声音有些紧张,“这里是花田故事馆吗?我听说这里收集故事。”
苏晴点点头,微笑着示意他坐下。年轻人自我介绍叫陈星,是一名程序员,盒子里装的是他刚开发完成的一套智能灌溉系统的控制核心。
“我读过关于你们的花田日记,”陈星打开盒子,里面是精密的电子元件,“王师傅的自动灌溉系统给了我灵感,我想...也许能帮忙做些改进。”
这时王师傅正好走来,听到对话立即感兴趣地凑上前。一老一少很快就沉浸在技术讨论中,完全忘记了时间。陈星带来的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和养分水平,甚至能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进行精准灌溉。
“但这会不会太科技了?”讨论告一段落时,陈星突然担心地问,“花田这么自然的地方,加入智能系统会不会破坏了它的本质?”
王师傅拍拍年轻人的肩:“孩子,工具没有好坏,关键看怎么用。就像画笔,在不同人手中能画出不同的画。”
于是,花田开始了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实验。陈星在王师傅的指导下,将智能系统巧妙地融入现有的灌溉系统中,几乎看不出痕迹。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系统在最低能耗下运行,最终他们决定采用王师傅的太阳能装置为主,只在小范围使用电力。
在调试系统的那几天,陈星也住进了花田附近的小屋。这个习惯熬夜写代码的年轻人最初与花田的作息格格不入,直到某个清晨,刘婶拉他一起收获成熟的葵花籽。
“从来没看过日出,”陈星后来在日记簿上写道,“也没想过亲手从土地里收获食物是什么感觉。代码能虚拟世界,但触摸不到阳光的温度。”
系统正式运行的那天,大家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启用仪式。陈星紧张地盯着控制面板,当数据显示一切正常时,他松了口气,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然而最大的惊喜发生在一周后。系统夜间监测到月光草区域湿度异常,发出警报。大家赶去检查,发现是一只受伤的狐狸在那一带做了窝,还刚生了一窝小狐狸。灌溉系统自动避开了那个区域,没有打扰到它们。
“看,科技也能用来守护生命。”小凡感慨道。
陈星从此成了花田的技術顾问。他不仅维护灌溉系统,还帮花田建立了数字档案,将三本厚厚的日记簿内容数字化,方便更多人阅读。但他规定所有电子设备必须在日落后调至暗模式,减少对夜间生态的影响。
盛夏时节,花田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婚礼。一对曾在花田相识的恋人决定回来举办仪式。新娘手中捧的不是普通花束,而是用花田各种干花和种子特制的手捧花,结束后可以拆开播种。
“希望我们的爱情像这些种子一样,在不同的地方生长开花。”新娘在仪式上说。
这场婚礼开启了花田的新功能。越来越多的人来此举办小型庆典——生日、纪念日、甚至简单的团聚。每个人都会在活动中种下一些植物,作为纪念。
李哲的“忆笑”玫瑰已经长得十分茂盛,成为情侣们最爱驻足的地方。他应大家要求,开始教授玫瑰栽培课程,并将所得全部捐给花田维护基金。
一个闷热的下午,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气象预报说即将有一场罕见的强风暴。大家紧急行动,保护娇嫩的植物和设备。就在风雨欲来之时,一辆越野车急速驶来,跳下几个身影——是之前来过的植物学者们。
“我们看到天气预警,特地赶来帮忙!”领头的教授喊道,已经穿上雨衣投入工作。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大家采取了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当风暴真正来临时,所有人躲在故事馆里,听着外面狂风呼啸,雨点猛烈敲打屋顶。
紧张中,小凡拿出小提琴,奏起舒缓的旋律。渐渐地,有人开始跟着哼唱,声音越来越齐,盖过了外面的风暴声。
风暴过后,花田受损不轻,但核心区域和大多数植物都保住了。更令人惊喜的是,风暴带来了一些远方植物的种子,混在泥土中,等待着发芽的机会。
清理和修复工作持续了数日。在这过程中,大家发现风暴造成了一个意外结果——雨水在山坡一侧冲出一道小沟,正好可以改造成一条小溪,连通生态池塘。
“大自然自有它的安排。”杨女士观察后说,“我们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完全修复。”
于是,新的水利工程开始了。陈星设计了一套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王师傅带人施工,孩子们帮忙搬运小石子,形成了一条蜿蜒穿过花田的清澈小溪。
夏末的一个清晨,最早来到花田的朵朵发现溪水边出现了几只从未见过的水鸟,正在优雅地觅食。
“它们是候鸟,可能被风暴改变了路线,”小雨通过望远镜观察后说,“但看起来很喜欢这里的新环境。”
花田的生态系统越发丰富起来。小溪吸引了更多昆虫和小动物,而它们又吸引了更多鸟类。林晓开始绘制花田的生态图谱,记录每个物种的到来和变化。
随着夏去秋来,花田迎来了第二个收获季。这次不仅有植物种子,还有更多故事和经验可以分享。大家决定举办一个“丰收节”,邀请所有曾经来访过花田的人回来团聚。
丰收节那天,花田比开放日还要热闹。曾经的小游客已经长高了不少,曾经的陌生人现在像老友一样重逢。每个人都能指出自己种下的植物,分享它们成长的故事。
陈星开发了一个增强现实应用,游客用手机扫描植物,就能看到它的来源故事和种植者的信息。科技与自然在此完美融合。
李哲的岳母也来了,坐在“忆笑”玫瑰旁的长椅上,向来访者讲述她女儿的故事。许多人听后都红了眼眶,然后去种子交换角留下自己的种子和故事。
最令人动容的时刻是当那位失去孙子的老者再次来访。大家带他看了以他孙子名字命名的小花园,如今已经花开繁茂。老人默默站了许久,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本素描本——是他孙子的遗作。
“我想把它留给花田,”老人说,“这里是他最后快乐过的地方。”
素描本被放在故事馆特别设置的展示区,visitors一页页翻看,能看到一个年轻艺术家眼中的花田之美。
夜幕降临,丰收节的篝火点燃。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刘婶特制的种子点心和李奶奶腌制的花果茶。
轮到苏晴发言时,她站起身,环视着被灯光和火光映照的脸庞:“曾经我以为自己在照顾一片花田,现在明白是花田在照顾我们每个人。它教会我们接纳、耐心和分享。”
她指向远处的黑暗:“知道吗?我不再担心花田的未来会怎样,因为它已经不在我们任何一个人手中,而是在每个曾经与之相遇的人心里。即使有一天这里的植物都不在了,花田依然存在——在故事里,在记忆中,在每一个被它触动过的生命中。”
掌声中,不知谁开始唱起歌来,渐渐地,更多人加入,多种声音汇成和谐的合唱,飘向星空。
晚些时候,苏晴在日记簿上写下新的一页:
“丰收节之夜,我明白了花田真正的魔法。它不是让植物生长,而是让人心生根。不是收集故事,而是让故事延续。不是创造美,而是唤醒每个人眼中的美。
花田没有边界,它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在远方,落在未来,落在我们无法想象的角落。
而我们,只是暂时的园丁,负责这一段时光的培育和守护。
足够了,这已经是最美的奇迹。”
合上日记簿,她看到远处小径上又有灯光闪烁,不知是来访者还是萤火虫。
但没关系,花田永远敞开怀抱,等待着下一个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