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燧人氏
monjun0622:41:47cst2016
不管石头还是树枝,生活经验告诉这名原始人先生,摩擦越快石头火星越多,而树枝,只是越热而已。
原始人先生开始用一节树枝抵在另一节树枝的凹部,非常快速的转动。树枝越来越热,开始冒烟,旁观另一名原始人不断吹着烟。在某一个瞬间,火焰出现了,干枯的树枝熊熊燃烧了起来。
成功了!
这名原始人非常高兴。历史学家把原始人先生的行动叫做“钻木取火”。
当然,原始人在做烧烤的时候还发现火有其他特点,比如说,靠近了很热,接触了,很烫。这一点可以用来驱寒,冬天围着篝火堆唠嗑。
而且,当野兽见到自己跟前的火时,都跑的远远的,就像以前自己见到山火跑的远远的一样。原始人就非常兴奋的用火堆防御野兽并且取得了期待的效果。
原始人先生属于一个大家族也就是一个氏族。
这个氏族由于熟练运用了“火”这种东西,成员不断增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威名远播,周围弱小的氏族对他们非常害怕(经常被抢地盘被殴打),见他们在使用“火”这种东西,自己也有样学样的用起来,用火既然这么吊(经过别的氏族验证),不用白不用。之后他们发现了火的若干好处,更加对这个使用“火”的强大氏族敬仰万分。由于钻木取火使用的木头是隧木,就把这个氏族里的人叫做隧人,进而把这个氏族叫“燧人氏”。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燧人氏。
现在来说清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印象中(神话故事)的有巢氏啦,燧人氏啦,指的是远古的一位帝王,叫做巢皇和燧皇,所谓三皇五帝是也。换句话说说,指的是一个人。
不过真实历史并不是如传言所闻。“燧人”最开始是别人喊使用火的那个人的叫法,后来他成了氏族长,这个名字也成为氏族长的称呼。氏族长死了,下任氏族长还是叫“燧人”。临近氏族分不清他们谁是族人谁是族长,分清了也没啥用处,干脆把他们叫做“燧人”。这个氏族也就叫做“燧人氏”。
有巢氏和后来的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都一样,遵循这个道理。
我们接着说清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火。火是“燧人氏”一个人发明的吗?
根据传统神话,燧人氏一个人教会了人们怎样用火做烤鸭,怎样保存火种,怎样点石起火怎样钻木取火,总之他是一个对“火”万能的人,是火神,是祝融,是炎帝!是天是地是唯一的神话!
说道炎帝啦,顺着说吧,燧人氏没准真和后来的炎帝部落有点那个啥的关系。
真实的历史确是另外一番情景。
刚才所说的种种使用火的经验是由这个氏族和四周姻亲氏族(也是追随他们的氏族)所共同积累下来的使用火经验。大家越用越方便,就越感激最初从山火里捡到烤鸡的那个人。这种感激之情就变成一代又一代长老用于教育家族小孩的故事。加上一辈辈长老对他能力的添油加醋越说越神乎,这个人就变成了万能的火焰之神,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神话故事大体上是这么来的。
说到底,神话最初的样子是人们的感激之情。最初那个人的能力并不像神话故事里那么强大,但他的影响就像神话故事一样。
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吗?是的。可是这次为啥要不厌其烦的说清楚呀~
“吃饱了撑的!”课桌前,大眼睛的小男孩一边大嚼汉堡包一边看着我,现在是午饭时间。
“闲的没事蛋操心,”课堂下,大眼睛的小女孩用文具盒拍打桌子上一颗熟鸡蛋,试图打破鸡蛋皮。
“你们两个给我闭嘴!”我站起来大喝一声。居然被一年级的小学生藐视,是可忍孰不可忍。
“好、录下来了,”小女孩掏出放在抽屉的智能手机递给小男孩,小男孩划拉了几下屏幕,上面便传出了校长大人的吼声――
“出去!”
我不得已,乖乖站在教室外面。小男孩老爸是校长而且教室有监控。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老师报仇出了教室不晚!
有本事你们出来呀~
我站在教室外面继续反思刚才谈到的这个问题。
这个历史事实似乎一直存在在人们印象当中,但是从来没有被摆在桌案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用途。今天摆出来的意思,就是让这些简单的东西产生巨大用途。比如一个馒头价值不大,但是可以救一个快要饿死的人的命。
这个事实可以说清楚后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其中一个是,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一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比如说,财迷(或者科技迷梦想家)崇拜比尔盖茨先生啦,全世界人民崇拜爱因斯坦先生啦,历史上有人崇拜希特勒啦(二战前的德国),不一而足。
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超级崇拜书上的某某人,他说的话简直就是神,他本人就是神!对他言听计从说一不二赴汤蹈火上刀山下油锅。
简直就是,迷信。
这不是笑话,而是我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也是历史各个时间段都出现的事情。以后我们也会讲到类似问题。所以现在把这一类问题,团灭之~
那么为什么崇拜呢?
在感激之情外,还有一个因素。
因为自己做不到对方做到事情。
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自己经过实践确实做不到,而且别人也告诉自己做不到,实践加上议论在加上由此得出的理论,没有比这更可靠的啦。
――这是只有神才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我不崇拜他崇拜鬼呀!人,多多少少还是得崇拜一些东西的呀!这是信仰!和你这样没信仰的人吵架,简直是对我人格的一种侮辱…
实践得出的理论,叫经验。
而经验,是有偏差的…
具体可以咨询焦耳先生(科学家,焦耳定律的提出者)
焦耳先生对热能转换测量的工作很快干到四十年(太投入了),他前后用各种方法进行了四百多次的实验,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高中物理课本上那个手上缠满绷带拿着抱着大线圈的人,他的手可能是在绕线圈时被割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