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神州九鼎
成都府内,成都刺史薛毅正脸色铁青的听着部下的汇报。
“邪教据点已于今日辰时被末将捣毁,但却不见邪教教首,诺大的赌场内空无一人。末将在赌场地下发现密室,刚想打开大门却未想到整个密室突然自燃,末将下属兵卒十余人尽皆葬身大火,其间并未在邪教据点之内发现铜铸大鼎的存在。大火过后末将等人发现一条通往成都府外的密道。”薛毅身前一名黑甲将领如此说道,“依末将看来,邪教教首恐怕早已是逃出城外。”
“……”薛毅阴沉着脸,“既然如此,那就早些开仓放粮吧,若真是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有损阴德,顺便给城内的邪教教众上上户籍,若是不愿就地格杀。在此期间加大力度搜索邪教的据点,就算是挖地三尺也要把九州鼎给我找出来。”
薛毅转过身对着身后的师爷说道:“告诉雅州、昆明、渝州三州刺史将成都府的难民尽快遣返,叫他们不要担心,上面我自有交代。”
薛毅烦躁的斥退了众人,一个人坐在案前愁眉不展……
只有薛毅和那名黑甲将领知道,这次清剿的目的根本就不在逐日教身上,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从逐日教手中拿回上古遗物九州鼎。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可是南唐灭亡之时,唐后主李煜吊死建康,九州鼎和传国玺就在混乱中遗失。得到传国玺的自然是宋太祖,可这九州鼎就自此不见踪影,后来有人放出话说这九州鼎现今在逐日教手中,就在逐日教成都府的据点之内。
刘家一直对自己没能拥有九州鼎耿耿于怀,而居心不良的人也时常以刘家并未拥有九鼎为由攻击刘家并非正统,未能拥有九鼎一直是老刘家的痛。刘彻对此自然是痛苦不堪,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下了一道密旨,将心腹内侍薛毅下调到了成都府做刺史,搜寻九鼎的下落,并授予便宜行事的专断专权。
正在薛毅在考虑怎么和皇帝交代的时候,一名不速之客前来拜访自己了:“哎呀呀,薛刺史真是殚精竭虑的为陛下办事啊。可今儿个距离陛下下旨已经过了三个月了,不知薛刺史可曾打探到九鼎的下落?”
“曹文你给我放尊重点。”薛毅眉头紧皱,一脸嫌恶的看向阴阳怪气的曹文,“我虽然现在只是一个刺史,但你我都明白这是为了方便我为陛下办事,更何况我如今虽然名义上不是金牛卫的都统可大都统的金印还在我身上,金牛三卫仍旧由我节制。你如今说话阴阳怪气,难道真以为我金牛卫怕了你们东厂不成?”
“薛毅,你也不要给我偷换概念。”曹文见薛毅一来就撕破了脸面也就不再客套,“咱家今天来是想问问你现如今搜寻九鼎的情况如何,不是来和你斗嘴的。秦国公主下嫁,陛下最近是有多烦躁你是知道的,这件事办不漂亮,不仅是你金牛卫我东厂脸上也不好看。我们东厂和你金牛卫是斗了这么多年,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陛下既然将这件事交给了我们厂卫去做就说明陛下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在满世界寻找九鼎。咱家劝你一句,暂时找不到不要紧,动作先不要这么大,打草惊蛇若是把此事泄漏出去诛九族都是轻的。”
“此话怎讲?”薛毅疑惑的看向曹文,“我确实接到了陛下的封口令,想必你也一样,可陛下却并未说明保密的原因,我就不信陛下告诉了你。”
曹文一脸严肃的说道:“陛下自然没有告诉我此事为何保密。我也是无意间翻看典籍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九州鼎的秘密。明面上看似乎九州鼎仅仅只是陛下用于证明自己统治地位合法的道具,但事实上可能另有隐情。”
“隐情,什么隐情?”
“九州鼎传自远古你是知道的,可根据典籍上的说明,这九州鼎在前隋年间就已经被隋帝杨广下令重铸。融九鼎之铜铸铜剑十三,赐封十三郡王,意为与诸王共天下。后来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南征北伐之下终于是集齐了铜剑,前朝明宗年间,唐明皇李承乾融剑重铸九鼎,所以说现如今的九鼎之上恐怕不再是这天下的山川地形。”
“那是什么?”薛毅忍不住开口问道。
“明皇年间,魏王蜀王同时造反曾一度形成了划江而治的诡异局面,而北方更有蛮族南侵。历经十数年,明皇终于扫平四海,荡平六合成就千古一帝的丰功伟业。可这期间不说其他,单就唐明皇能够凭借十六卫的步骑全歼七十万蒙古骑兵之事就颇多疑点,更不要说明皇后期的开疆拓土,灭国无数。北方蛮人的战斗力多么强悍你我也是知道的,决计不会是唐史之中在大*队面前那一副纸糊的样子。明皇的驾崩更是突如其来来得莫名其妙,我就不相信这么伟大的一个帝王会因为宫殿失火就惊慌失措,在大惊之下死于人流之中。”曹文停顿了一下喝了口茶接着说道,“我翻阅的那本典籍是玉山书院的残卷,这本书中隐隐的指出九州鼎上有明皇成就千古一帝的秘密。”
“那也只是你猜测而已,万一是你会错意或者这只是一个无聊之人的胡思乱想怎么办?”薛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难道要我等为你一个猜测真的要不惜一切代价满世界的搜寻这九州鼎不成?”
“这并非是我猜测的,而是宫中的诸位供奉商讨之下得出的结论。至于这本书的出处你大可不必怀疑。”曹文淡淡的说道,“这本书经过宫中的书法大家再三确认这必定是唐明皇留给后世子孙的手稿。”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