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逍遥道之东夷少主
thuapr0211:15:58cst2015
商末周初,武丁衰微,东夷侵盛,渐居中土。时古徐国为东夷中最强大的部族,徐偃王时,地处潢池东,跨徐、扬两州之界,北抵鲁南,南至淮水之南,东至淮阴、淮安一带,西达皖西,东西长七百五十里,南北宽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尊为东方霸主,此自高祖若木受夏禹封国以来最为强盛时期。
西周穆王六年,徐子诞(偃王)来朝,赐命为伯,周穆王让他继续推行仁政,分管东方诸侯。偃王受命乃以仁德治国,很快使淮夷地区社会升平,物阜民丰,得到周围诸侯之信任,共尊为王,以至于诸侯之间发生纷争皆先至徐而不至周。
偃王自此赖以文德,疏于武备,其长子义楚乃饱学之士,文通百家,更兼骑射,从旁劝曰:“兵乃国之器也,当如鲲鹏之翼,虎之利爪,稳固疆土,守吾门户之重要。”
偃王笑曰:“汝多虑也,国不需征伐,无需将士,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无扰,此无为而治也!”义楚闻听无语,却余虑未除。
然,西周穆王却不愿看到东方有一个强大的侯国和自己分庭抗礼,他尤擅御人之术,意欲驱群狼而逐猛虎,遂密谋令楚伐徐,楚惧徐国势力浩大,楚伐徐好比以卵击石,楚必不堪一击,穆王令其联合周围诸侯兵马,供其驱策,楚方允。
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周穆王命令荆蛮(当时也称楚国),攻打徐国,楚率诸侯乘徐国不备,忽一日兵临城下。
义楚欲率兵民抗之,偃王止曰:“周王所虑者我一人矣,其虽贵为君王,实非君子,乃以小人之心度吾之腹,我岂能背上作乱之名,况因我而累及生灵涂炭乃是大罪,说罢,携家眷弃城而去。
义楚随行,百姓跟随者万有余家,自此聚族而居,仍保留部族之习俗,偃王因此便落得一个“仁”字之美名,后来楚军步步进逼,武原不能居,复又折转东南渡江,到达浙江一带。
徐王次子宝宗无畏,自荐留守徐城,待父兄和百姓走远后,方才打开城门,迎楚国之兵入城,诸侯攻入徐城,楚侯见此景况,念徐君仁德,感慨万千,报与周王。
穆王闻徐君远遁,心腹大患已去,为笼络民心,封偃王次子宝宗为子爵,继续管理徐地。
义楚随父偃王折转东南渡江时舟行水上,其子楚歌于夜意外走失,举家无不悲戚,义楚劝曰:“孺子年将弱冠,博学多才,心智胜我,此番不辞而去,吾料必有缘由,况从死丛生,因果天定,从福从祸,赖以自修。”
家人闻言心下稍宽,恰此时风急浪高,船身摇晃,船中人人自危亦无暇多顾,且任凭偃王嫡孙徐氏楚歌匿迹销声耳!
楚歌跟随乃祖率族人大举迁移,于船中自顾哀叹,万念俱灰,想自己空有通天纬地之才,临了却百无一用,正自借酒浇愁,忽闻海上有琴声飘渺,复昏然入梦。
其魂魄游入空濛,不知行去几千里,绝非舟车足力之所及,至一方国。其民无嗜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道,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楚歌于梦中若有所悟,其国自然,民无嗜欲,而不夭殇,不知乐生,不知恶死;美恶不萌於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怡然自得,通於圣道。
忽有歌声嘹亢:
闲居大庭,斋心服形。忧天下之不宁,何堪政事民情。久居三月之零,海河欲致清平。悠悠一梦之录,致华胥之行。歌罢吟诗一首曰:“
寤梦华胥依谁知,
远飞魂魄聊自适。
蘧然步入通灵地,
东西南北始安之。
无是无非,无荣无辱,无拘无束。从死从生,心无抑郁,兆太平之永福,谓国风之清穆!”。
楚歌闻之大骇!复见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周身散发着金光瑞气立在云空,楚歌亲睹此景,慌忙匍匐于地大礼参拜。
琴音此时一转,旋律突变,清平华胥引倏然变成天荡魔音!
楚歌的灵魂伴随着华胥引和天荡魔音在梦幻中游弋,前世今生两个时空重叠,身份两重,缘也两重,一曲弦歌,两个约定,三生石畔,四品莲台花开五颜六色,七弦琴奏响八名迷失幽冥血河的神灵,奇遇不死邪灵。
传闻太古之初,九曲幽冥血河蛰伏一个太古胎盘,冥灵圣祖孕育其中。其吞吐宇宙灵气,聚煞成形!其旁伴有青白二蛇,化炁成剑,青曰绝痕、白曰瑶光。
胎盘吸得日精月华,结天地怨气育化为十二品血莲,与西方极乐界天佛的十二品金莲,修罗魔太子的十二品黑莲,共铸成先天三十六品混沌莲台,看清平华胥引能否指引八名男女跳脱六道轮回,捣毁混沌莲台,荣登大罗天境-----
逍遥门--无极大道
袖吞乾坤通五行
胸罗万象八面风
信手一挥星河泻
统御群仙盖世功
无上妙法惊寰宇
逍遥自在入鸿蒙
登天有路凌虚度
入地门开混沌清!
楚歌一梦惊醒,居然换了天地!雾霭迷蒙中,但见四壁遍布青苔,中间生满奇树异花,芳香馥郁,眼前流云飞转,隐约可见一个碧色寒潭,澄清见其底,鱼龙百变其中。
洞府上空云蒸霞蔚,鸾凤飞舞盘旋,绚丽多姿!洞口飞瀑如帘,忽有异光耀目,交织成一道彩虹,霓虹里隐约映出四个篆字:无极幻境!
梦和幻的距离,到底有多遥远?,楚歌从梦境中的华胥国度跨入无极幻境,只在闪念之间,耳畔清平华胥引飘渺的琴韵尚自萦绕未绝-----此时寒潭中鱼龙浮出水面,鸾凤低空回舞,洞府一派祥和气象。
楚歌但觉自己的灵魂弥散八荒,不知不觉融入无极大道。须知此道通于宇宙诸道,亲近逍遥之法,楚歌灵感逍遥自在无上妙法,遂在其中觅得一术,曰通灵!这正是无极大道最高境界,它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纵横宇宙,穿越过去未来,一切应其意念。
道者,始于混沌未分之前,它是永恒存在的,于道而言,万物平等,天地均沾,始于天然,归于自然。论其玄奥深浅,因人而知之也,言其深奥,深不可测,说其渺远,遥不可及,论其将近,触手可得,云其浅显,一目了然,收不及一握,散弥于八荒!
然而,一曲华胥引,使这位亡国少主悟彻大道,可谓天意矣!他在华胥引最后一个尾音里修成通灵大道,承袭万灵之主。
从天界到人界,由梦幻之境归真,皆在其一念之间而成。楚歌惊觉这神奇经历,心有所悟,活着,只为探索宇宙玄机,他仿佛感知上苍赋予了自己某种使命,要让人间从此远离纷争,是必要在人界建立一个如梦境中的天国,由自己引导人们归入那无极大道!
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做法。他遥望空濛,情知是始祖轩辕点化,不由虔诚的拜了三拜,恍如一瞬,自己居然独自伫立东海之滨的渔樵岛上,梦中所见景物倏然幻灭!
楚歌万分感叹,复眺望东海,仿佛在寻觅琴音之源,此时天际月朗星疏,一道白光如线自海上升起,飞射天宇,归入太白。
东方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