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半生颠簸,平生文字为吾累
monmar2318:01:41cst2015
恍若梦境般,康无双睁开了眼睛,小手乱舞,发出了一声响亮的啼哭,让的屋中诸人都是大喜过望。此年正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1037年,此日一月八号,为苏轼出生之日!
时光如梭,少年苏轼天资聪颖,在家饱读诗书,如此便是二十一年已过。嘉佑元年(1056年),化作苏轼的康无双和十九岁的胞弟苏辙随父亲苏洵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而下,进京应试。
正自少年意气风发时节的康无双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主考官,也是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其清新洒脱的文风让人拍案叫绝。而在欧阳修一再称赞之下,苏轼之名传遍京师,而其父亲苏洵也是依靠自身才学在京师中名声大振。
这是一段让人难忘的日子,用那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当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祸福相依,父子、兄弟三人正当要大展拳脚,闯出一番天地之际,噩耗传来!
二十一二岁的时节,恰是少年初知愁滋味的时候,但是丧母的惊天噩耗也是将康无双打击的不清。一路浑浑噩噩的奔波,终是赶回家中,如坠梦境般怀着不真实的感觉将母亲葬入土中。
母亲病故,康无双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消沉,终是从那悲痛中走了出来,擦干了泪水,以一副豁达乐观之姿又是重新出现在京师之中,此年嘉佑四年十月。
两年后,康无双应中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这段时间的康无双称不上是平步青云,但尚是仕途平坦,没有那许多磨难。
而老天却是开玩笑一般,在公元1065年五月,夺去了康无双之妻王氏的生命,而尚未在悲痛中和缓下来多少的他又于次年五月见证了父亲苏洵的撒手西逝!痛苦难当的他便是与其弟苏辙兄弟二人扶柩还乡。
还乡的路显得漫长而难走,康无双一身孝服,面色枯槁而两眼无神,在一夜路边休息时终是晕了过去。此时正在康无双身体旁边关切看着他的苏轼脸色一变,长长叹出口气:终是不成吗?是啊,任得谁对无法轻易接受那么多的苦难与打击,这第二个传承就此作罢吧。
想及此处,苏轼右手宽大的袖袍一摆,右掌上银光闪现,正要施法将那康无双唤醒,却是见康无双前一刻狰狞而难过的脸色已经平缓了下去,苏轼霎时间又惊又喜,喃喃道:“老夫果真没有看错,待你苏醒,必将展现绝世光芒。”
尚在梦境间徘徊的康无双自是不知外界所发生的事,晕过去的他悠悠醒转,张开双目之际,弟弟苏辙正包含担忧地看着他,而一旁仆从也是惊喜道:“老爷醒来了,太好啦!”
康无双见得听得,无神的双眼渐渐多了些睿智的神采,微微摆手表示自己无事并示意四下散去。同时内心却是告诉自己:逝者已逝,生者自当早日脱离那噬人的悲伤,而更应奋勇向上,活的精彩,才不负死者之所期望!
三年之后,越发成熟稳重的康无双还朝,恰是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他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而是充满了利益、欲望、渴求与斗争的世界。
康无双他做不到改变世界,他只能做到不被这个世界改变!于是,熙宁四年(1071年)康无双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康无双的过失。
于是康无双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八年的奔波,八年呕心沥血在地方的执政,八年离开京师不得还的怅然,让此年已是四十有三的康无双过早的衰老了:沧桑的眼睛有着看穿世间万物的睿智,却是因过多的苦难为之蒙上了一层阴影;高大的身材让人心安,却是因为操劳,微微多了些佝偻;性情倒是没变,一如过往得那般豁达乐观,但是,因的见多了世事,那抹在嘴角扬起的笑容多了些复杂,少了些纯粹。
或许,唯有不变的是他那文人的情怀,那妙笔生花的才学。于是,在1079年,调任湖州知州的他上任后,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康无双是文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可怜可叹平日里让他为之自豪的才学竟是被他人如此曲解,并惹来了杀身之祸!污蔑者从康无双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康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康无双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康无双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康无双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康无双。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康无双悔过,恨过,绝望过。一切的负面情绪让他几近崩溃,而反映到现实中他的身体之上,但见他双手五指向着掌心紧扣,手臂肌肉乃至全身肌肉紧绷,鲜血潺潺自他掌心顺流而下滴入土地。再看他脸部,只见那腮帮高高鼓起,两排整齐的银牙因为愤恨而紧紧咬合在一起,牙龈中也是爆出一丝丝鲜血!
最让人为之担忧的是他依旧紧闭的双眸,两行血泪正自顺颊而下,流淌在俊朗的面庞之上让人更觉凄惨。一旁呆呆静立的苏轼此时也是两眼含泪,看着受了如此苦难的康无双依旧倔强的不愿睁开眼睛醒来,不禁悲呼道:“痴儿,痴儿,半生颠簸,平生文字为吾累,你如今也是感受到了这段话的真谛吧。坚持,坚持,这番磨砺,必将是你人生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话音落,苏轼自己却是潸然泪下。
而康无双,在一切负面的情绪中挣扎着,慢慢的,天性的乐观与一些无法割舍的责任与担当在斗争中占了上风,将那负面情绪压了下去。而在外界,在支持他的朝中官吏的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康无双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康无双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康无双出的牢门,温和的阳光却是刺得他双眼发疼,两行浊泪也是随之汹涌而出。此泪,谈不上兴奋,也说不上悲伤,却是包含了看淡后的解脱。
出狱以后,他上任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康无双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ps.谨以此文,念那性情高洁,才华横溢的东坡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