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电视辩论(上)
2002年7月7日,星期日。
清晨的星城,已然笼罩在暑热之中。
但一种更为炽热的社会期待,正通过无形的电波,在无数家庭中蔓延。
上午九点五十分,湘省电视台最大的演播室内,灯光炽亮,机位林立。
现场经过精心布置,背景是巨幅的抽象艺术幕墙,中央分隔出四个独立的讲台,颇有几分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格调,在当时的中国电视屏幕上,显得格外新颖和正式。
导播室内,欧阳长林亲自坐镇,神情严肃地盯着监控屏幕。
技术人员最后一次检查音频视频信号,气氛紧张。
这场由盛影传媒主动发起、湘省卫视全力承接的直播辩论,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冒险,也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成败在此一举。
电视机前,数以千万计的观众早已守候多时。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种重量级名人、就如此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公开电视直播辩论,几乎是破天荒头一遭。
尽管八十年代有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大讨论,但其载体多是报纸、广播,形式也更为严肃。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辩论多见于大学生辩论赛等特定形式。
而像今天这样,一位是风头无两的商业巨子、文化焦点人物,三位是成名已久的公共知识分子,就“电影的艺术与商业”、“文化安全与市场开放”等前沿议题进行公开交锋,并且是全程直播,其形式本身带来的冲击力,丝毫不亚于辩论内容。
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怀着巨大的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场“舌战群儒”的好戏。
……
京城,高家。
高父和高媛媛的哥哥高勇坐在客厅沙发上,电视机锁定在湘省卫视。
高母仍在琼州陪伴待产的高媛媛,为了不让女儿情绪波动,她和张秀兰默契地隐瞒了今天这场风波。
高勇脸色复杂地盯着屏幕,他对王盛这个“妹夫”感情矛盾,既对其成就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佩服,又对其无法给妹妹正式名分而耿耿于怀。
“爸,这阵仗……弄得跟国外选总统似的。”高勇嘀咕道。
高父推了推眼镜,目光深邃,缓缓道:“形式上,是有点像。让我想起资料上看过的,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那场电视辩论。肯尼迪凭借年轻、自信的银幕形象,扭转了劣势。
今天……王盛这皮相和气势,倒是比肯尼迪也不遑多让。”
他的语气听不出喜怒,更像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
北影厂生活区,韩三坪家。
已是高二学生的韩佳女,出落得亭亭玉立,眉眼间褪去了孩童的稚气,多了少女的清秀与独立思考的神采。
她紧挨着父亲坐在沙发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视屏幕。
“爸,这些人为什么非要跟王盛叔叔过不去?他把咱们中国电影带到国外赚钱,让那么多叔叔阿姨有活儿干,让那么多好看的电影上映,有什么错?”
韩佳女语气带着不满,她经历了北影厂从低谷到复苏的过程,亲眼看到王盛带来的改变,情感上天然倾向王盛。
韩三坪拍了拍女儿的手背,目光中带着阅历沉淀下的了然:“佳女,历来如此。改革也好,创新也罢,总是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打破原有的平衡。
有人看到了机遇,有人只看到了威胁。你王盛叔叔走的这条路,快,且猛,自然会招致非议。
我这些年,经历过电影厂发不出工资的窘迫,也见过为了一个拍摄指标各方争得头破血流,更目睹了市场开放初期,国产片被进口片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惨状……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有人想走回头路,有人想摘桃子,都不奇怪。”
他的话语平静,却道出了中国电影改革历程中的种种艰辛与博弈。
……
与此同时。
在京城的多个公寓、别墅内。
李晓冉独自守在电视机前,手心因紧张微微出汗。
范小胖在《绣春刀》剧组下榻的酒店房间里,一边由化妆师补妆准备下午的戏份,一边盯着墙壁上的电视,眼神灼灼,心里默默为王盛鼓劲。
张伯芝则在跑一个商演活动的间隙,躲在后台休息室,通过一台小电视关注着星城的动静。
甚至远在琼州别墅的高媛媛,虽然被刻意隐瞒,但冥冥中似有所感,抚摸着隆起的腹部,望向北方的天空。
……
上午十点整。
湘省卫视片头闪过,镜头切回演播室。
主持人何囧用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宣布:“各位观众,欢迎收看由湘省卫视直播的‘中国电影未来之路’特别辩论会。现在,有请本次辩论的四位嘉宾登场!”
在现场有限的观众掌声和无数电视机前的注视下,四位辩手从舞台两侧走出,各自站定在属于自己的讲台后。
左侧,是三位联合起来的挑战者:胡蔓俪一身深色套装,表情严肃,带着文化卫道士的凛然;鄢小强穿着中式盘扣上衣,嘴角下撇,眼神挑剔;张元则是学者范儿,金丝眼镜后是审视的目光。
而右侧,独自一人的王盛,甫一亮相,便引发了电视机前,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的一阵低呼。
他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休闲西装,未系领带,衬衫领口微敞,身姿挺拔,面容俊朗。
演播室的强光下,他眉宇间的自信与从容几乎要溢出屏幕,那份年轻锐气与沉稳气场交织的魅力,通过镜头精准地传递开来。
许多观众确实是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会动”的王盛,以往多见之于报纸杂志的静态图片或电影中的角色。
此刻他们才发现,这位传说中的商业奇才、知名导演,本人竟是如此英俊帅气,镜头感极佳,丝毫不逊于他麾下的任何一位明星。
“哇!王盛长得这么帅?”
“这气质,这长相……他说的肯定有道理吧?”
“长得好看的人,怎么可能是什么‘文化投降派’?”
一种朴素而直观的“颜值即正义”的心理,在无数年轻观众心中悄然生根。
尽管理性知道不能以貌取人,但王盛的视觉形象,无疑为他赢得了宝贵的第一印象分。
主持人简短介绍规则后,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发言的是胡蔓俪,她开门见山,语调激昂:“王盛先生,您和您的盛影传媒,无疑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您所谓的‘市场成功’背后,是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丧失!
您的作品,从最早的《30天》到《初恋这件小事》、《我的野蛮女友》、《假结婚》,充斥着对日韩、好莱坞类型片的模仿,缺乏对中国深沉文化底蕴和现实关怀的表达!
这是否是一种为了市场而主动进行的文化自我阉割?您是否认为,商业价值就应该凌驾于艺术价值和文化担当之上?”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
镜头给到王盛特写。
他没有立刻反驳,甚至嘴角还牵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平静地扫过对面三人,最后定格在胡蔓俪身上,沉稳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
“胡女士的问题很好,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忧虑。
但我想先请教胡女士以及在座的各位一个问题:在批评我模仿国外类型片之前,您,或者我们在场的哪位先生女士,成功地、大规模地向海外输出过具有‘中国深沉文化底蕴’的电影,并且让外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自发地、愿意掏钱去买票观看?”
一句话,现场瞬间安静了几分。
王盛不等对方回答,继续道,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
“文化输出,不能靠孤芳自赏,更不能靠强行灌输。
它需要载体,需要让目标市场的观众首先愿意接受你的产品,坐下来看你的故事。
类型片,是全球范围内经过市场验证的、最有效的叙事语言之一。
我们学习它,掌握它,是为了更好地包装我们的文化内核,是为了让我们想表达的东西,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接收到。”
“《初恋这件小事》讲述的是亚洲人共通的青春暗恋与成长,《功夫足球》用功夫元素包装草根逆袭的梦想,这些情感是普世的。
我们在普世的故事框架里,注入的是中国人的情感逻辑、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乐观、坚韧、不服输。
这难道不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难道非要拍得晦涩难懂,非要展示所谓的‘落后’与‘猎奇’,才叫有文化底蕴?”
他略微停顿,目光扫向观众席和镜头,仿佛在与电视机前的所有人对话:
“至于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我认为,在电影这个领域,尤其是想要形成产业影响力的领域,脱离了大量观众认可的、所谓的‘纯粹艺术价值’,往往是空中楼阁。
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技术与商业的产物。我们盛影传媒,从未放弃对艺术品质的追求,《那山那人那狗》……等一系列文艺片都是我们投资的作品。
但我们同样坚信,能让观众喜欢看、愿意买票看的电影,其本身必然蕴含着自己的艺术价值——那就是与时代共鸣、与人心相通的价值。”
“最后,关于文化主体性……”
王盛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认为,真正的文化主体性,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敢于开门迎客,在同台竞技中证明自己的优秀,在交流碰撞中汲取养分壮大自身。
我们盛影传媒,正在做这样的事。我们用市场化的作品在国内站稳脚跟,我们用《功夫足球》在北美证明了华语喜剧的商业潜力,我们即将用《博物馆奇妙夜》向世界展示东方的奇幻想象!
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文化主体性——自信、开放、勇于竞争!”
一番话,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既有对质疑的直接回应,又有格局上的升华。
电视机前,高父微微颔首,虽然对王盛的个人生活仍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这番论述切中要害。
韩佳女激动地晃着韩三坪的胳膊:“爸!王盛叔叔说得多好!比那几个人有道理多了!”
韩三坪沉稳的点点头。
范小胖看着屏幕上挥洒自如的王盛,眼中异彩连连。
张伯芝则松了口气,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李晓冉紧握的手,稍稍放松了一些。
第一回合,王盛不仅稳稳接住了对方犀利的攻击,更是借力打力,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电影市场化、国际化探索的实践者,姿态上已然占了上风。
现场的气氛,开始微妙地向王盛倾斜。
胡蔓俪脸色有些难看,正准备组织语言反击。
主持人适时介入,将发言权交给了下一位挑战者,学者张元。
张元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学理的优越感:“王盛先生,您反复强调市场、观众。但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评价体系不能完全由票房和收视率主导。
您所推崇的这种商业化路径,是否会导致电影艺术的庸俗化、同质化?
是否会挤压那些需要进行严肃艺术探索、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的生存空间?您如何看待电影作为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
又一个经典的学院派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