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内阁又出缺
因为直沽还有疫情,虽然接种了牛痘,朱俊棠还是不太放心。
他没有选择正常的路线,从海上进入直沽再入京,而是直接从莱州前往大明府,利用运河漕运入京。
其实这条路才是以往入京常走的路线,只不过这几年的时间,大家已经习惯了海运的便利和迅捷,越是这样,就也是无法忍受坑坑洼洼的陆路了。
山东的道路已经算是最好的了。
山东是最早开征商税的地区,地方官府普遍都很有钱,地方上商业繁荣需要有更好的交通,“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也开始喊出来。
地方官府都会整修一下道路,毕竟这也算是政绩。
就是地方衙门手头紧的,当地士绅也会慷慨解囊,一个地方商业繁荣,士绅们也能赚到更多的钱。
如果是海路,从莱州到直沽只要三四天,然后一两天就能入京了。
可从陆路到大明府,这还是朱俊棠是孤身前往,没有携带商品货物的情况下,足足用了十天时间。
等到了大明府的时候,朱俊棠又听说消息,运河已经冻上了,他要沿着运河古道继续陆路进京了。
等到朱俊棠抵达京师的时候,已经要到十二月了。
被颠簸到身体都要散架,朱俊棠暗暗发誓,这辈子能坐船的时候坚决不走陆路了!
不过等到朱俊棠来到京师城门前的时候,还是被寒冬的京师吓了一跳。
自从房山铁路开通以后,煤炭价格大跌,普通百姓也开始燃煤取暖。
城外的工厂,城内的取暖,每日这么多的煤炭燃烧,让整个京师的空气中都带有灼热的感觉。
这让最近都住在堺港这个海滨城市的朱俊棠十分的不适。
但是京师百姓,似乎已经习惯了这股气味,朱俊棠在同行商人的提醒下,找到了出租马车。
如今朱俊棠也已经有官身在了。
倭国通政司,比朝鲜通政司低一等,但也是是妥妥的从五品衙门。
主司黄文彬,就是从五品,朱俊棠这个副主司,就是正六品。
朱俊棠也不理解,自己一个举人,本来是要去澎湖访友的,怎么就一下子成了正六品的官了?
这次朱俊棠返回京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前往通政司,拿回有关倭国通政署的相关印鉴,以及自己和黄文彬两人的官袍。
除此之外,朱俊棠还要向通政使李一元汇报倭国通政署的情况,完成这两年的述职汇报。
朱俊棠想了想,反正朝廷也没有规定自己述职的期限,现在这幅风尘仆仆的样子,万一给通政使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干脆决定休整一天,等明日再去通政司。
但这个时候住在哪里,就是一个问题了。
朱俊棠原本是国子监生,但是自己离开这么久,国子监应该已经将自己除籍了。
而且现在回国子监也不合适。
好在同行的商人,给朱俊棠指了一条路。
“商馆?”
“是啊,听口音,郎君是山西人吧?山西商人众多,现在京师也有不少商馆,很多都是你们山西人建的,只要给钱就能提供食宿。”
“这不是会馆吗?”
“和会馆还是不太一样吧?商馆是只要有钱就能住,不管你是哪里人,而且只要郎君出得起价钱,多少钱的商馆都有。”
“听说最好的商馆也是你们山西人开的,就在山西会馆边上,请的厨子都是从官府迎宾馆挖的大厨!”
朱俊棠摸了摸口袋,他这次返京述职,黄文彬给了他一大笔钱。
但是朱俊棠还是不准备在吃住上花太多的钱,打听了一个距离通政司比较近,又能洗热水澡的商馆之后,朱俊棠就坐上四人马车,前往这家商馆。
马车十分的赶紧,车上也提供当日的报纸。
为了保暖,车主还在马车上安装了小炭炉,炭烟还被铁管导出车外,让车内只能感觉到暖意,闻不到难闻的味道。
朱俊棠想到自己在堺港的时候,出行只能够乘坐人力轿子。
倭国的轿子都是两人抬的滑竿轿子,坐之前千万不能吃东西,不然就等着将所有东西都吐出来吧。
京师的道路方正,马车也是安装了减震的弹簧的,等到马车动起来的时候,朱俊棠感觉就和坐在房子里一样,如果不是看着窗外倒退的街景,还真以为马车没动呢。
京师都这么方便了啊。
朱俊棠再次感慨,他们在倭国的时候就无比思念京师的繁华,如果让黄主司知道京师现在的样子,他不会更加思念京师?
这可惜两人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了,恩师也亲自写信给黄文彬,说明倭国通政署的重要性。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黄主司是不要想归乡了。
看看另外几个海外通政署,他们派遣的年份都要更久,不也都在异国他乡待着吗?
想到同僚们的“奉献精神”,黄文彬和朱俊棠更是不好意思开口提调回来的事情。
朱俊棠上车之后,见到了一个清瘦的少年也上了车,他手里捧着一本科举的书,而目的地则是国子监。
是新人吗?
朱俊棠在国子监也算是名人,国子监的老人他基本上都认识。
朱俊棠起了好奇心,正好车夫也在招徕顾客,要凑齐四人才能发车。
闲着无聊,朱俊棠问道:“郎君是在国子监读书吗?”
孙文启看朱俊棠也是读书人的打扮,他也不敢撒谎,连忙说道:
“在下学业浅薄,只是在国子监预科读书,郎君是高看我了。”
原来是预科啊,怪不得不认识。
朱俊棠离开京师的时候,就听说过预科的事情。
和武监预科一样,国子监预科也是给有志向升入国子监的少年读书人准备的学校。
有了国子监这个话题,朱俊棠很快就将话题转移到了科举上。
在一番交谈之后,朱俊棠对于孙文启的水平也有了判断。
孙文启虽然聪明,但是开蒙还是晚了,在一番苦读下,他目前大概是秀才的水平。
其实也相当不错了,很多国子监生刚刚就读的时候,也就是秀才的水平。
能有秀才的水平,在国子监预科也算是不错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孙文启在国子监预科中也算是成绩优异了。
读书这件事,还是最看天赋的。
孙文启开蒙晚,但是学业进步迅速,就连国子监来授课的老师,也经常夸赞孙文启。
当然,秀才不过是科举之路上的开始。
秀才之后还有举人,当年朱俊棠多少同窗就是考不上举人,最后放弃学业了。
举人之后还是进士,进士还要二甲才能参加馆选成为庶吉士。
科举之路的顶点,就是自己的恩师苏泽那样的。
看着刚刚踏上科举之路的孙文启,朱俊棠还是说了几句老登味道十足的劝学话。
他这些话也是真心实意,朱俊棠科举之路已经断了,只能勉励后辈了。
等到车厢的人齐了,朱俊棠停止了交谈。
他身份敏感,又不能向孙文启透露自己的身份,再聊下去也没什么话题了。
朱俊棠准备述职完毕,再去一次国子监访友。
——
次日,在商馆休息完毕的朱俊棠,好不容易才从温暖的被子中爬起来。
实在是太舒服了!
入住的时候,店小二就介绍过商馆的寝具,还特意说这被套是用最新的长绒棉织成的,被芯也是用的高档棉花制作的。
等用了以后,朱俊棠才知道什么叫做享受!
相比之下,自己在倭国住的就是狗窝。
梳洗完毕之后,朱俊棠终于来到了通政司。
送上了拜帖后不久,经历官徐叔礼就过来,带着朱俊棠前往通政使李一元的公房。
朱俊棠心中忐忑,通政使可是大九卿级别的重臣。
而且故地重游,当年自己和父亲逃出京师,父亲被害后,自己来到通政司敲响登闻鼓,那个场景历历在目。
时过境迁,自己竟然也成了通政司的官员。
难道这就是造化弄人?
朱俊棠见到了现任通政使李一元。
接下来就是正常的程序了。
李一元先确定朱俊棠的身份。
朱俊棠之前在国子监读书,黄文彬原来就是通政司官员。
确认流程十分的迅速,等明确身份后,李一元笑着说道:
“官袍印鉴,通政司已经准备好了,朱司副过会儿去签收带回倭国。”
“遵命!”
“黄主司和朱副司有关倭国的情报,陛下和阁老们都很满意,你们的功劳通政司也是一笔一笔记着呢,朝廷不会亏待你们的。”
“多谢通政使大人,下官和黄主司必定为大明鞠躬尽瘁!”
李一元脸上的笑容更甚了。
通政司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卿衙门排行第一的衙门,除了整顿天下驿路,掌管公文传递通道外,最重要的就是海外通政署了。
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大明这头“巨兽”,总算是开始跌跌撞撞的扑向海洋。
而等到大明这头“巨兽”进入海洋后,它才赫然发现,海洋是如此广阔和美妙!
海外庞大的利润,这些都是妥妥的增量利润。
在看到这些利润之后,大明的顶层们开始前赴后继的加入到这场狂欢中。
和原本在国内卷存量不同,卷存量就是要在普通百姓手里夺食,兼并土地就是要和朝廷抑兼并的国策作对。
而海外增量就没有这么多限制了,甚至在海外《大明律》都不适用了。
大明这些海外的通政署,每年给大明带回来大量的情报,在本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其中一些情报,只要稍稍透露出去,就能让人发大财。
倭国通政署更是如此。
朝鲜贫瘠,又是大明排行第一的藩属国,对大明十分的恭顺。
南洋虽然富饶,但是遍布原始雨林,还有使用毒箭的土人。
倭国就不一样了。
这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成熟经济系统,并且拥有庞大白银和黄金储量的国度!
更加美妙的地方,倭国各方势力为了夺取所谓“天下人”的地位,正在进行血腥残酷的厮杀。
倭银公司垄断了对堺港的贸易,但是有更多的船队前往倭国,他们在倭国的其他港口靠岸,换取其他大名手里的白银。
虽然他们没有特许贸易的优惠,但是这些利润也可以支持起船队的往来了。
倭国通政署的成绩,就是通政司的成绩,李一元面对这个给自己刷政绩的机构,自然是笑脸相迎了。
李一元这么殷勤,还有一个原因。
殷阁老要致仕了。
在中书门下五房的辅助下,殷士儋最后这点工作已经完成。
就在昨天,殷士儋又上辞表,但是这一次他已经闭门不出,不再去内阁上衙了。
按照流程,殷士儋再上两次辞表,皇帝就会亲自批准他辞职归乡了。
而以如今内阁工作的繁重程度,必然要增补阁臣!
又到了增补阁臣的时候了!
李一元作为九卿,也是阁臣的候选人之一。
谁不想入阁啊,况且是内阁权力大大加强,凌驾于六部九卿衙门之上的今天。
李一元要入阁,自然要有政绩。
海外通政署就是最好的政绩。
李一元看向朱俊棠。
作为部门主官,李一元看过朱俊棠的档案。
为父鸣冤的宗室子弟,又被皇帝赐入国子监读书,然后考上举人,曾经是苏泽的弟子。
朱俊棠的履历堪称完美,唯一的问题就是学历差了一点。
李一元带着笑容说道:
“你曾经是苏检正的弟子吧?来京以后有没有拜见恩师?”
朱俊棠愣了一下,连忙说道:“卑职身负倭国通政署的公务返京,没有完成公务之前,还不曾去恩师府上拜见。”
是个懂规矩的。
李一元说道:
“倭国通政署干系紧要,你还是要尽快返回堺港的。不过本官还是能帮你通融一下,让你在京师逗留几日的。”
朱俊棠立刻明白了李一元的意思,高兴的说道:
“多谢通政使大人成全!”
送走了朱俊棠,李一元再次开始思考,这次如果要增补阁臣,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应该就是吏部尚书杨思忠了。
想到这位素来就有“识人之明”的吏部尚书,李一元就觉得恶心!
将自己拉回通政司受罪,就是杨思忠干的!
什么识人之明!不过是打击报复罢了!
李一元眯着眼睛,这次一定要抢在杨思忠前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