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会推阁臣
晚上。
结束了一天的公务,苏泽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家中。
“夫君辛苦了。”
赵令娴看向丈夫,也露出同情的神色。
苏泽入仕之后,何曾过过这样辛苦的日子!
无论是清贵翰林,还是詹事府,苏泽每个月的主要公务就是上奏书,就连办报这件事也就是忙了一小阵子,上了正轨以后都是交给罗万化的。
但是现在这个职位不同。
中书检正官,掌管中书门下五房,是内阁的襄佐机关,注定是个忙碌到极点的衙门。
苏泽总算是明白“作茧自缚”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了。
这些日子,他每天都要在阁老们之前来到中书门下五房,领着五房的主司先开一个晨会。
晨会主要就是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布置前些时间没有完成的公务,然后确定今日的公务。
苏泽还要听取手下的汇报,比如沈一贯在推动保生医局遇到什么问题,他就要出手干预,以中书门下五房的名义行文有司督问,这才将各地设立保生医局的事情推动了下去。
中书门下五房还要负责内阁公文的流转。
以往具体政务的执行都要依靠圣旨,内阁说白了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机构。
就是强势的内阁,也要靠着圣旨的名义为虎皮,推动自己的政令。
现在不同了。
既然内阁有了职权,也有了相应的辅佐机构,那内阁的命令会形成公文,由孔目房起草后,发往六部九卿衙门。
这些公文在朝堂上被称之为“堂帖”,这正是唐宋宰相签押下发文件的名称。
而所有的堂帖,在罗万化负责的孔目房负责起草完毕,都要经过苏泽的过目,然后盖上内阁的印章和中书门下五房的印章才能生效。
苏泽有时候在想,唐宋的圣旨需要政事堂盖章才能生效,大明的内阁什么时候能走到这一步?
如果到了那时候,是不是内阁的命令,也要中书门下五房盖章才能生效?
什么套娃中的套娃?
这些日子,苏泽还要过问中书门下五房宿舍的施工进度,还要应对六科给事中的督查,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见到丈夫忙碌到一句还不想说的样子,妻子赵令娴也十分心疼。
她接着说道:
“夫君,今日有你的一个弟子上门求见。”
“弟子?”
赵令娴拿过朱俊棠的拜帖,看到之后苏泽连忙问道:
“他还在吗?”
“在,妾身听夫君说过这个名字,就让他晚点再来,算算时间应该快到了。”
果然,门房管事来报,朱俊棠又上门求见了。
“带他去书房见我。”
“夫君不先吃饭吗?”
“在中书门下五房已经吃过了,先替我宽衣吧。”
——
一路上,管事的都在偷偷看身后的朱俊棠。
随着苏泽的地位越来越高,能够让苏泽在书房会客的客人越来越少了。
一宅的书房,是戒备最森严的地方,只有最亲近的朋友和门生弟子才能在这里见客。
这年轻郎君能让老爷在书房相见,那就真的是老爷的弟子了,那自然值得多注意几分。
朱俊棠此时则是满脑子的兴奋。
他在国子监接受过苏泽的指导,但是并没有正式拜师,这师徒名份没有坐实。
今天他以弟子身份送上拜帖,得到了苏泽的接见,这也就意味着苏泽承认这段师徒情分了!
朱俊棠如何不知道自己这位恩师的能量。
能和苏泽认下师生关系,日后他在倭国通政署开展工作,也有极大的裨益!
更何况朱俊棠也想着什么时候能完成倭国的差事,调回国内任职,那就更需要苏泽这位恩师帮忙了。
见到苏泽后,朱俊棠连忙行了一个弟子拜见老师的大礼。
苏泽任由他行礼后,这才叹道:
“那日在国子监一别,后听沈司业(沈鲤)说朱郞罹遇海难,我还伤心不已。”
“后来听说你和黄博士流落到倭国,成就了一番事业,苏某为你们高兴。”
“讲一讲你在倭国的见闻吧?”
朱俊棠连忙将自己在倭国的见闻说了一遍,苏泽一直都认真的倾听,等到朱俊棠说完之后才问道:
“你是说,那织田信长得到了大明火器襄助,击败了武田信玄和足利义昭的联军,织田家已经准备上洛了?”
朱俊棠点头说道:
“堺港的消息是这样的,但是倭国的战报虚虚实实,黄主司说还要查探确定后再发回通政司。”
苏泽点头。
历史果然发生了改变。
原时空,武田信玄起兵帮助足利义昭,在三方原之战击败织田信长的军队。
织田信长暂时退回岐阜,展开了和武田信玄军队的对峙。
原时空如果不是武田信玄早死,织田信长能不能成为倭国霸主还犹未可知。
但是这方时空,由于织田信长采购了大量的大明淘汰军火,特别是大量佛郎机炮的加入,让织田信长直接就击败了武田信玄的军队。
那也就是说,织田信长提前完成了“上洛”,控制了倭国的“京都”,历史走向就要完全不同了。
“倭国其他势力怎么看?”
朱俊棠说道:
“岛津家大为惊惧,派人传信让我们多采购大明的军火。”
“听说九岛的大名准备串联,共同对抗织田家。”
九岛就是倭国的九州地区,因为九州这个名字太大了,大明的读书人对于擅自给自己起名九州的倭人不满,就把倭国九州地区,改名为九岛。
苏泽点头,织田信长上洛,其他大名惊惧联合也是正常的。
只是织田信长如此快的上洛,还是让苏泽有些忧虑,如果倭国更快的统一,那对大明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朱俊棠说道:
“黄主司也说了,认为朝廷应该减少对织田家的贸易,转而支持其他的大名。”
苏泽点头,这黄文彬不愧是杨思忠推荐的主司,果然是个人才。
维持倭国的分裂,才更加符合大明的利益。
但是织田信长经过如此大胜,士气高昂,他们本来就控制银山,如果要继续获得白银,还是免不了要和织田家打交道。
朱俊棠又说道:
“恩师,黄主事还说,如果直接支持织田家的对手不方便,不如支持织田家内部的派系。”
“哦?”
朱俊棠说道:
“倭人一面强调忠义,但是这些大名又是倭国最不忠的人。”
“如此的主君,手下又谈何忠义?”
“弟子和织田家的使者多有接触,织田家中也有颇多野心之辈。”
“今日之足利氏,未尝不是明日之织田氏。”
听到朱俊棠这么说,苏泽露出满意的表情,看来流落倭国的这些日子,黄文彬和朱俊棠是真的研究了倭国,搞透了倭国人的性格。
倭国就是这样的,无论这些大名如何强调其正当性,他们是整个体系的“叛乱者”是无法更改的。
受制于统治技术的问题,倭国也无法建立类似大明的科层式的文官统治系统,一个大名的地盘大了,必然要将土地继续分封下去。
每一个大名内部都是暗流涌动,甚至也会出现互相攻击和抢地盘的情况。
原时空织田家的崩溃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
苏泽满意的说道:
“在离开京师之前,将你在倭国的见闻写下来送到府上,我有空请阁老看看。”
听到这里,朱俊棠感激的看向苏泽。
倭国通政署只是通政司的一个部门,距离内阁太远了。
如果能让阁老看自己的文章,记住自己的名字,对于日后的仕途大有好处。
朱俊棠知道这是苏泽在帮自己铺路,他连忙说道:
“多谢恩师提携!”
苏泽摆手说道:
“也谈不上提携,你和黄文彬在倭国也受苦了。”
“只是这段时间倭国事务离不开二位,只能暂时委屈你们留在倭国了。”
“等事成之日,本官会请奏让二位凯旋回朝的!”
朱俊棠连连道谢。
“事成之日”,“凯旋回朝”,从苏泽的话中,朱俊棠也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看来大明对倭国的要求并不简单。
大明对倭国的要求,和以往不一样了。
原本朱俊棠还认为,大明对于倭国的要求,就是和朝鲜一样,返回到大明朝贡体系,奉大明为宗主国那样进行松散的控制。
但是现在看来,大明是要插手倭国内部的事务,甚至彻底控制倭国!
仔细想想似乎也有道理。
倭国距离大明太近了。
东南倭乱就告诉大家,一个不受控的倭国,对于大明是多大的威胁。
倭国可以威胁整个东北亚的航道安全,侵扰大明最繁华的东南沿海地区。
只有将倭国完全纳入控制,至少说扶植一个恭顺的傀儡政权,大明的海域才能安全。
明白了苏泽的想法之后,朱俊棠也在斟酌那份递交给内阁的报告要怎么写。
既要写出倭国的威胁,又不能太夸大倭国的势力,以免让阁老们不愿意插手干预倭国。
等送走了朱俊棠之后,苏泽对这个弟子十分的满意。
朱俊棠已经是举人了,也已经入仕当官,如果用仙侠的说法,他也算是“内门弟子”了。
“内门弟子”就可以得到“宗门”的部分支持了。
当然,刚才苏泽给朱俊棠的许诺,也并非是空头支票。
这些都是苏泽很容易实现的事情,他给朱俊棠许诺,也是希望他能在倭国继续立功。
怎么这么看来,朝廷里还真有一个苏党?——
十二月五日,隆庆皇帝终于御准了殷士儋的辞表。
至此,教育和保生医疗专务大臣殷士儋,正式辞任阁臣。
对于这位老臣,隆庆皇帝给予了最高礼遇。
赐少师,太子太师,这是明确了殷士儋和皇帝父子的师徒名份,这也是致仕官的高级礼遇。
又赐中极殿大学士,大明的殿阁学士体系,是专门给阁臣加官用的。
中极殿大学士,也就是以前的华盖殿大学士,这是殿阁体系的顶点,这是给殷士儋超品官员的退休待遇。
又多荫了殷士儋一子,同时御赐禁卫二十人,赐予殷士儋最高等级的勘合,允许他使用官驿返乡。
御赐的银元、珍宝就不说了,这份退休待遇也让京师官员眼热不已。
苏泽知道,殷士儋能有如此的高退休待遇,也是因为他是内阁实权化之后第一个致仕的阁臣。
同僚的退休待遇,也就是现任的政治待遇。
殷士儋能享受这么高的退休待遇,也说明了内阁凌驾于百僚之上的特殊地位。
皇帝等于告诉群臣:
想要更好的退休待遇?那就想办法入阁吧!
最后皇帝还派遣太子亲自在文华门外辞送殷士儋,殷士儋对代表皇帝给他送行的太子行叩拜大礼,又对着皇帝寝宫方向叩拜,老泪纵横的踏上了归乡之路。
苏泽站在相送的阁臣后面,眼看着殷士儋致仕,就连一向强硬的高拱都有些伤感。
本来和殷士儋就有私交的赵贞吉,更是用袖子轻点眼角,偷偷擦去泪水。
只不过等到殷士儋离开京师之后,一刻都没有因为前阁老的离去伤感多久,新的浪潮已经出现!
教育和保生医疗专务大臣出缺!
这一次也是内阁权力加强之后的第一次增补阁臣,很快就在京师掀起了风暴!
如今内阁的事务已经非常繁重了,殷士儋去职后,高拱立刻上奏皇帝,请求增补阁臣。
隆庆皇帝自然同意,下诏按照旧例,增补阁臣。
圣旨到内阁之后,高拱看向苏泽问道:
“陛下谕令是按照旧例增补,中书门下五房有什么看法?”
张居正也看向苏泽,旧例是吏部主持九卿和科道的会议,通过廷推的方法确定候选人。
一般来说,阁臣候选人只有三个,吏部会推出这个三人名单之后,再送入宫中由皇帝挑选。
这项制度已经执行了上百年了,高拱突然询问苏泽,显然有别的用意。
苏泽说道:
“请吏房主司宋之韩手持圣旨,前往吏部督办会推事务,一应过程皆需要记录,随会推名单承报内阁。”
听到这里,高拱满意的点头。
中书门下五房自然不可能侵夺吏部支持会推的职权,但是全程监督还是可以的。
阁臣自然不可能明着插手会推的事情,但是总要对过程心中有数。
中书门下五房就是内阁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