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平顶山之秘
“不错!”潘县令说道:“本来没什么借口围剿那些匪人,可现在士子赵承被他们绑架,本官焉能不救啊?”
“不但要救!而且本官要去请兵来救,真正的大军压境,我倒要看看那群匪人如何应对!”
当衙役带着潘县令的玉印赶回山谷时,发现许多人已经在开始上山了。
毕竟知道潘县令想法的衙役只有一两个,大部分人是受官府的号召来寻找士子赵承的,现在听说赵承就在山顶,而且人还活着,说不定是被困住了,所以大家纷纷奋勇争先,向山上爬去。
但是这座山实在太陡,刚爬到一半的时候,有些人就已经开始害怕了,不得不退了回去。
另外一些人见到有退回去的,也都停了下来。
而就在这时,衙役带着潘县令的玉印赶到了。
“县令大人有令,所有人都撤回,停止搜寻!”
众人都很疑惑。
“停止搜寻?难道是找到了?”
“是啊,应该停止搜寻了,这座山太陡,我是攀不上去了!”
“既然县令大人说了,那就回吧,也寻了三天了,如果能找到,早就找到了。”
一时间众说纷纭,张大顺却急了,一把抓住衙役的袖子说道:“怎么回事,你难道没跟县令大人说,山上还有一个人吗?”
“咱们找了三天的赵承,就在山上啊!这个时候怎么能撤回呢?”
衙役不悦的拂开袖子:“如果你有什么请求,去找县令大人好了,我们只是执行县令大人的命令。”
这八九百人,都是潘县令找来的,现在他一句话,自然就都回去了。
看着大家要走,张大顺连忙喊道:“老朽愿意出银子雇人继续寻找,上山的每人一两银子,第一个找到赵承的十两!”
十两银子已经是不小的数目,普通的农家一年也挣不出十两银子来,见到开价这么高,不少人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继续搜寻。
除了汛上的文吏和衙役不得不遵守潘县令的命令撤回之外,剩下的河工和劳役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留下来的也有三四百人。
因为栈道险峻,张大顺年纪太大,已经无法攀爬了,只好在山下等待众人。
衙役回到县衙向潘县令禀报了这一情况,潘县令大怒。
本来他是要以士子赵承失陷于匪窟为借口,向榆林府借兵,将山顶上的众猎户一战肃清,等兵撤了,这座平顶山再无猎户,就彻底落入了他的掌握。
然而张大顺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他的计划,因为这么多人上山去,那些猎户要么让人进山,要么放人。
很可能猎户为了平息事端,会把赵承放掉,这样一来,潘县令就再也没有借口清剿这座平顶山了。
“乱来!真是乱来!”潘县令大发脾气,但无论如何,现在张大顺已经开始雇人上山了,就算想挽回也来不及了。
“我怎么早没注意到这个老头!”其实也不怪潘县令忽视,谁能想到张大顺为了救赵承不惜一掷千金呢?
挥手让衙役退出去后,潘县令焦灼的在堂中来回踱步。
郭英在一旁说道:“大人,那山道险峻,要是万一有掉下来摔死的,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不妨说这些猎户据山为匪,草菅人命!”
潘县令狠狠一握拳:“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衙役们敲敲边鼓还可以,做为攻伐冲锋肯定是不行了,要清剿这些猎户,只能向州府借兵。
潘县令派人快马加鞭向州府而去,暂且不提。
赵承从山顶滑翔飞走之后,从山谷上方一掠而过,因为下方树木茂密,并没有看到大规模搜山的人,就直接往清河县的方向飞去。
清水河边的浅滩泥泞松软,十分适合降落,他控制着平衡杆微微向一旁侧翼,以一个盘旋的姿态呈螺旋状下降。
好在清水河岸旁无人见到这一幕,盘旋了几圈之后,终于平安降落。
这一次回清河县,因为突发奇想,要从山谷小路回来,结果惹出了这么多事情,还耽搁了时间,距离省试的时间本来就不多,现在就更紧促了。
滑翔机太大,而且不太容易用得上,这东西里面是竹子骨架,万一断裂的话也很危险,只有做为机翼的蒙布厚实细密,值得留下,剩下的竹子骨架全都抛入到了河中。
当赵承夹着一卷布出现在凤凰里的时候,把守里门的坊正差点没认出这个蓬头垢面的家伙。
“你……是赵承?”
赵承咧嘴一笑:“走路摔了一跤。”
坊正说道:“现在县里面为了找你可是开了锅了,这段时间铜钱里的郑老来找过你几次,大顺斋掌柜差不多是每天都来一次。”
“呃,这倒是叫大家担心了。”
赵承回到家中后,先是烧了一桶热水,好好的洗了一个放松的澡。在平顶山这段日子里,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一点,想要洗澡就是去唯一的那条山溪里。
坐在浴桶里,赵承闭目沉思起来。
在平顶山上,本来他以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匪窝,或者因为天然山势险峻,这些猎户才聚集在上面,亦民亦匪。
但是后来他有了自由之后,借着丈量土地的机会,把这平顶山可以说细致的踏查了一遍,发现这个地方并不简单。
最让他不解的就是那个由纯铁铸成的绞盘,又被猎户们称为盘龙柱,其结构之精密,构思之巧妙,让赵承都叹为观止。
因为是铁铸,而且绞盘要经常挂吊重物,所以本身必然非常结实,赵承仔细的观察过,绞盘的铁柱全由螺旋形装的铁件构成,每两根螺旋铁件合成一根更粗大的铁件,两根粗大铁件合成一根柱子。
而盘龙柱有四根这样的柱子,可以承受非常重的重物。
以猎户们的手艺,应该是没办法打造出如此精密的东西,而且这个铁制的框架里还用上了滑轮,通过两组滑轮减重,使悬吊的重物可以很轻松的拉上百米高的山顶。
在赵承观察那个盘龙柱的时候,在轮盘的一个隐密位置看到了一个印鉴,应该是在铸造这个轮盘的时候,工匠或者主持建造的人打上去的。
那个印鉴只有一行字:大陈永徽十二年鲁王府督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