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砍头治病
比如最为著名的“陈芥菜卤”,就是一种青霉素的应用,这种中药在古代华夏各地的大寺院中,被广泛用于赠贫济病,它的发酵制作与青霉菌的培养过程极为相似。
具体做法是先收集大量的芥菜,然后用许多个大陶缸盛放起来。将盛缸日夜暴露在露天下,并注意防雨水。
经过日晒夜露,芥菜发生了霉变,直至长出三四寸长的绿色霉毛来。
这时僧人会将陶缸密封埋入土里,等到十年之后才开缸。
十年之后,缸内的芥菜已经完全化成水,埋藏前长长的霉毛也不见了,这种用芥菜经过长年埋藏而化成的水就叫做“陈芥菜卤”。
这种水专治高热病症。如小儿"肺风痰喘",即近时所谓的肺炎。
大人的肺病,吐血吐脓,即肺痨病、脓胸症及化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
其实这就是华夏早期发明的青霉素。
只不过这种做法实在是太慢了,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去清除“药水”中的杂菌和杂质,去除多余的毒素。
所以想要制造合格的青霉素,并不容易,在没有显微镜、提纯设备的辅助条件下,想要制出合格的青霉素可以说十分困难。
要制造显微镜,就得先有玻璃、车床等相应技术,再往前推,还需要有金属冶炼技术要点。
这绝对不是买上一车桔子,等它自己长毛那么简单的事情。
如果真的那么简单,1943年时一吨青霉素又怎么会价值8.3亿美金,那可是相当于675吨黄金!
除了青霉素之外,其实还有一种简单易得的抗生素,效果也很不错,而且与青霉素的制备相比,可要简单得多了。
这种抗生素就是大蒜素。
大蒜很容易就能在市场上买到,而且产量极为丰富,耐储存,四季都不缺。
赵承买了一挑大蒜回去,还买了十坛烈酒。命厨娘把大蒜全都剥去皮,然后切去蒜头,不留一点杂质,再清洗十净,摊薄晾干。
此时谢大夫已经施针三遍了,正用热布叠成巾,放在张大顺的脖子上做热敷,看到赵承回来,很是恭敬的点了点头。
在谢大夫心里,已经把这位赵公子上升为华佗再世,扁鹊复生级的人物了。
古代医道不分家,医即是道,道即是医,甚至连儒的根源也与医道同源,那就是易。
易的基本原理是阴阳五行变化,道、医、儒都从易中走出了不同的分支,医与道更近一些,儒则稍远,但根都是相同的。
许多儒生不但懂道,也懂医。
古代还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也正因为医儒相通,所以才能在从政与从医之间从容选择。
赵承让厨娘清洗大蒜,自己则把那套蒸馏器拿了出来。
这套蒸馏器本来是他在榆林府找铁匠打造,送给张大顺的礼物,结果还真派上了用场。
在蒸馏器的最远端,被赵承用剪刀剪去了碗口大的一片,用来覆在张大顺原本头骨破碎的地方支撑头皮。
现在他仍然要用这套蒸馏器对烈酒进行再次蒸馏,直到把烈酒中的水分全部蒸出去,留下不含水的酒精。
谢大夫对此也十分感兴趣,站在一旁观摩,但并未出声提问。
那边厨娘已经把大蒜清洗后捣碎,用一个大陶罐装好,赵承把二次蒸馏得到的烈酒加热至微温状态倒入蒜缸中使其浸泡。
谢大夫趁着这个时间连忙说道:“病人已经施完针了,但是还需要两天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在下这就告辞了。”
他实在是很好奇赵承是如何把张大顺救活过来的,很想打开缠在张大顺头上的白布看一看,但是最终还是忍住了。
现在赵承显然在制造着某种秘药,实在是不宜站在旁边观看的,所以谢大夫很适时的提出了告辞。
回到医馆之中,谢大夫仍然忍不住感叹。
古代撞柱而死的人很多,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撞完柱子之后脑出血,医生救不了。
六阳魁首,神府之所居,一旦撞坏了,针石无效。
相比张大顺的情况更加严重,山石落下来砸在头上,脑袋砸破了一个洞,赵承抱来的时候已经七窍流血,在谢大夫的眼中,这就是必死之兆,根本不可能救活了。
但今天他看到张大顺呼吸平稳,脉搏虽微弱但稳定,显然是已经从鬼门关中救了回来。
这才是让谢大夫最为佩服的地方,更何况据说为了救人还砍开了脑袋,甚至缝合了血管。
谢大夫回到自家医馆后,还忍不住自言自语:“太惊人了!了不起!真医林圣手!”
他的徒弟和医馆中的病人都很好奇,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谢大夫把情况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这是医宗的绝大创举啊!要知道自从华佗死后,青囊术失传,如何砍开脑袋治病就已经成为传说了,没想到我今天有幸能够见到。”
谢大夫这么一说,他的徒弟们也意识到这个赵承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人物了,居然能够砍开脑袋治病,除了华佗之外还真没听说哪位神医敢做这种事情。
“师父,这人这么厉害,岂不是超过咱们回春堂了?咱们不该替他扬名啊!”
谢大夫把脸一板骂道:“你这糊涂小子,怎么能这么小肚鸡肠?超过回春堂的人多了,岂能固步自封?”
“如果没有这位赵公子的事迹,我还以为华佗开颅治病是个传说呢,正是因为有了这件事,老夫才觉得自己这点学识还太浅薄,如果能跟着这位赵公子学一学,老夫的医术定能再获提升!”
又指着刚才那个说话的徒弟,对大家说道:“你们大家都莫要学他,他这种想法,是医者的耻辱啊!”
那个徒弟羞愧不已,连连作揖道歉。
经过谢大夫的这番宣扬,赵承砍头治病的事情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清河县里传开了。
而赵承对于这些外界的传闻,根本是充耳不闻,他的一颗心全都放在了制作大蒜素上,把浸泡过大蒜泥的烈酒过滤一下,得到含有蒜油的液体后,再用锅盖的余温加热,使酒精慢慢挥放,最后剩下的,就是纯净的大蒜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