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田间采风
这是太子一个人的秘密,他偶尔会到这座山庄中来,然后随便挑一间房,换成异族的服饰,吃着异族特有的食物,尽情玩乐。
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在庄园中久留,而是在第二进的宅子中歇息了片刻,命厨子又重做了几味小菜,略吃了几口之后,就去“北海”的房间查看。
北海房不但装饰按照北海的风俗布置,而且房中有关于北海的文字和书籍,图册、地图等,如果置身于此房,不看外面景色的话,会令人恍如置身北海。
“把北海的地图找出来!”太子坐在房中命令道。
宦官很快从书架上拿出了一个画轴,在太子的面前展开:“殿下请看,这就是北海的图了。”
太子一眼就看到了北海图最上面代表南方的位置上,有朱红色的一个点,旁边标注着“上京”二字。
上京所在的龙泉在汉时原属渤海国,渤海国再往北,则是北海。
能被称为海,其横无涯,广无际,浩荡无边。
北海便是如此,只不过在这张图上,对北海郡下面的各县还是汉时的名称,其中有些已经缺失。
再向北便是鲁斯人之国,到处都是丛林。
太子看着这幅地图,眉头拧在一起,苦苦思索着若是真的迁都,鲁斯人又会如何看待大陈这位南方的邻居,他们会不会趁虚而入?
想了一会之后,他终是没有去过鲁斯国,仅仅是坐在这里枯想,难以代入。
他自言自语道:“看来还是需要找那些去过鲁斯国的人问一问,才知道鲁斯人到底是什么想法。”
在庄园里待了一会儿,太子觉得该出去走一走,便换上了一身普通的农人衣服,骑马往庄园附近的村庄而去。
五月的上京,田地里的稻黍都刚种上不久,农人稍稍得以安歇,每天都要下地锄草,走在路边,就可以遇见。
太子常常在路边停下来和这些农人聊天,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可以很容易了解到百姓的真实想法。
“老丈!今年的赋税如何?”太子站在路边,看到田间有一个老农正在劳作,于是就停下来问道。
老农抬头看看一身农夫打扮的太子,又看了看他身旁的骏马和身后跟着的十几个人,觉得这些人说不定就是所谓的微服私访。
于是老农想了想答道:“我只是乡中老农,不懂什么赋税,不过我的大儿子去年就已经却了西北,到现在还没有回来,二儿子去年去南方修河,也没有回来。”
“今年刚开春的时候,小儿子又被征召,去修皇城,现如今到了种地的时候,只有老汉我一个人在拼命耕种。”
“如果年成好些的话,我家今年能交满粮税,如果稍微差一点,老汉我就要去借钱了。”
太子听了之后,脸色很不好。
西北神策军虽然没有打大仗,但是小仗不断,钱粮和民夫都是不能少的,南方运河每年解决了大量的物运成本,但河道同样需要河工去修缮。
皇城是每年都要例行加固的,凡是有损坏的地方,就要立刻修补好,这些劳役都需要从本地征召。
所以田地里的活计就剩下一些不能服劳役的老人去干,不但慢,而且他们没有精力去耕种更多的土地,这自然就导致了收成的减少。
假设一个农户家原本有六口人,除了两个老人之外,剩下的四个全是壮劳力,那么这六口之家可耕种的土地便应该是四五十亩。
现在四个壮劳力全都不在家,只剩下老人独自耕种,那么可耕种的土地自然就小了,因为一个老人没有精力种那么多的土地。
太子叹了一口气,继续向前走。
走出三五里远,遇到路边有一男一女正在耕作,男女一边耕作,一边还唱着歌,显得心情十分开心,太子刚才的愁绪也一扫而空。
虽然有些像是刚才那样只剩下一个老人的农户,但是可能是少数,像这样的男女夫妇在一起劳作才更多吧。
于是太子向田中的男子喊道:“老兄,听你刚才的歌唱得这么快乐,一定是因为心情很好吧?”
那个田中劳作的男子看了看太子等人,答道:“没错啊,我很高兴。”
“今年田地里的情况怎么样呢?”太子仍然很关心这个问题。
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就没办法养活更多的百姓,而解决不了百姓吃饭的问题,王国就会有倾覆的危险。
男子回答:“刚刚栽了稻子,现在还好吧。”
太子问道:“可是我能从你的歌声里感受到你很快乐,想必是因为田间里的劳作没有什么忧愁吧?”
那个男子点点头:“你看得很准,的确是这样,今年刚刚征了徭役,因为我是佃户,所以不用服徭役,这样才能开开心心的种地啊!”
太子没说什么,骑着马继续上路。
后面十几个侍卫跟着,他们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出太子的心情不太好。
太子环顾左右,可惜一个能与他分担这份忧愁的人都没有,只能仰天长叹一声,对左右说道:“回城!”
不能说这是一次毫无意义的巡游,虽然太子没有得到一个想要的答案,但是好在他得到的答案都是真实的。
太子原本对于国家徭役对百姓的影响并不明晰,总是如同雾里看花一般。经过这次巡游,他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徭役对百姓的影响确实很大,而且神策军再继续这样执行对西北的羁縻之策,不但耗钱耗力,而且给百姓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
除此之外,还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徭役会让百姓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土地,卖给大地主和那些免赋税的人家,比如朝中的各级官员。
这些百姓没有了自己的土地,反而活得比有土地的百姓更加轻松一些。
但是土地如果这样继续兼并下去的话,失去土地的农民将会越来越多,而朝廷的赋税则会越来越少,服徭役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得不花钱雇佣。
而每一年当官的人都会不断增加,每隔三年就是一次秋闱,全国通过府试和县试的士子都会云集上京,参加一场改变命运的大考。